周延儒他第二次入阁,重新的拜相,他可是心满意足,意气风发,准备干一番事业。
他虽然在野,但是一直都心怀朝政,他看见朝政在自己的时候,可是好端端的,让温体仁这一个发温首辅干上了这么几年,就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,鸡飞狗跳的,百姓这是怨声载道,他是非常的痛心疾首,他就在想,有朝一日,让我重新掌权,一定会比他做得更好。
但是有一句话叫做:看别人唱戏容易,自己穿上了长衫,却是不会跳舞,温体仁他事隔七年以后,重返内阁,他这才发现,今天的内阁,已经跟当初的有很大的不同了。
当初他在执政的时候,大明至少还有整个南方在支撑他们,缺乏了什么物资,都可以通过加税和摊派的方法获得,但是现在他们想通过加税和摊派的方式获得都不难了,更要命的是,他们现在完全有可能丢失长江以南,所有的地盘,大明由一个天朝上国,变成了南北朝的局面。
就算是南北朝,他们作为北朝,也估计有点难以立足,那就是这些年来,就像老天爷不赏饭一样,好像老天爷跟他们作对一样,基本上年年都是风不调,雨不顺的,不是大旱就是大涝,北方连年失收,百姓颗粒无收,许多地方爆发了民乱,其时就是老百姓没饭吃了,饿出来,逼出来的。
大明陷入了如此的困境,本来就是已经十分的艰难了,居然在如此艰难的时候,居然出现了刘家这样的乱臣贼子,还居然造反了,他们造反居然还让它成功了,占据山东不说,还南下江淮,直接的围攻南京。
周延儒他在被行人官密诏进京之前,刘家还在山东混的,还在跟朝廷打得不可开交的,谁知道他秘密的进京这一段时间,形势就发生了天塌一般的转变,刘家军突然间就拿下了重镇扬州,瞬间就打下了镇江,大明在南方的局势,迅速的陷入的崩溃。
作为大明帝国的首辅,他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调集各路的兵马,迅速的支援南京。
所幸镇守南京的徐国公,还是靠谱的,他凭着他自己的威望和经验,召集了一支大军,坚守住了南京城,正在顶住数十万叛军日夜不停的攻打。
所以他们这些人,现在要做的,就是以最快的速度,调集大军支援南京。
只是江南武备荒废日久,他这武备荒废已久也就算了,更坑的就是为了平定西南的奢安之乱,他们可是往这里调集了不少的兵源去平乱,这造成了这里兵源更加的空虚,大多数地方和重镇,都是出现无兵可守的局面。
即使是有一些卫所兵,这也都是一些垃圾兵,让他耕田种地还行,让他去打仗,简直就是废物。
当初太祖皇帝一手建立的卫所兵,这些卫所兵可是非常能战的,随便拉出一支,都可都可以跟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对着来干,但是经过两百多年的太平,武备荒废,军队中贪污成风,这就让卫所军的战斗力直线的下降,变成了谁也都看不起的垃圾兵的,他们与其说是一群兵,还不如说就是一个挂着兵名头的农民,根本就没办法打仗。
所以到了这几十年,凡是能打仗的军队,比如说当年名震天下的戚家军,还有李成梁的辽东铁骑,都是家丁军,都是私人募军,朝廷也知道形势危急,所以在南京被围的第一天,他们就马上的下令召朱燮元部北返。
奢安之乱,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,前后持续十七年,波及川黔云桂四省,死伤百余万,大规模交战持续九年,战乱中,四川巡抚徐可求死难,贵州巡抚王三善死难,西南大将之冠的总理鲁钦兵败自刎,贵州总兵阵亡于贵阳城下,给大明王朝造成了最大的打击,他的西南局势算是糜烂了,变成了泥潭。
朱燮元原名懋赏,字懋和,号恒岳,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山阴县人,朱燮元为神宗万历二十年进士,历官大理评事、苏州知府、广东提学副使等职,任内平反冤狱,革除民弊,又抚定织工事变。后为奉养父母而弃官家居十年,其后被起复为陕西按察使、四川左布政使。天启元年,受命征讨奢安之乱,至崇祯十年底勉强平定奢安之乱。
朱燮元他一直就是在负责平定奢安之乱,也都干得非常好,叛乱的头子奢崇明和安邦彦已经在战斗中被打死,现在也就是在清除他的余党,朝廷认为再派这么多,十几万大军在这里,实在是浪费人才了,所以便叫朱燮元这一位能人,率领他的大军迅速的回师,支援南京。
朱燮元平定奢安之乱,而名闻天下,其官累加至兵部尚书(挂衔)兼督贵州、云南、广西诸军务,赐尚方剑,再进少师、左柱国。
朱燮元办事明智,来往的军事信件,不需幕僚帮忙。为将老成持重,总要计划好之后再作战,尤其擅长使用离间之计。
传闻朱燮元身长八尺、肚大十围,饭量过人,一人可吃二十人的饭量,有初堂名将薛仁贵之风。
其人为官亦相当清廉,朱燮元任苏州知府,这可是天下肥缺,芒果夫人随居苏州,待到他离任时,夫人在后院有六只大箱,捆扎严固。朱燮元命令在大堂上当场开箱,结果都是夫人平日所纺的棉纱,他长年镇守西南,所得的军费、赎金,每年不下数十万,他一钱不留,全都交给官府,大明各乱将帅,唯有在最穷的贵州剿匪的朱燮元有缴获,其它诸部,不是没有,就是中饱私囊了。
朱燮元善用人才,能发挥他们的长处,他执法公正,即使是亲信,犯法了也要受罚。假使立下功劳,即使是奴仆,他也不会忘记赏赐他们。
大明到了最危急的时候,在生死存亡的时候,国难思良将,启用年己七十二岁的良臣名将,这也是情理之中。
但是朱燮元的大军远在贵州的深山老林里面绞杀水西兵,要回来也都不是一时半会,如果是单枪匹马回来,又没有用,大军集结回来,又需时间,所以调这位大将回来支援,也都不是最好的办法。
所以此时很多人都盯上了那一位被任命为新任江南督师的熊文灿,这位爷一直的就躲在广州这里,死活不肯挪窝。
朝廷对于熊文灿也是寄予厚望的,希望他能够带领他部下的兵马前去剿灭刘军,谁知道这位爷可是一个拖延的好手,他看见情势不妙,说什么也不愿意放弃眼前的太平生活,去南京跳火坑。
更加惨烈的消息传来,那就是郑家也反了,叛军在一日之间,就攻下了泉州。
只要朝廷中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一点,郑家反了,意味着什么,他们攻下了泉州,就意味着什么,这意味着福建的糜烂?江浙的糜烂。
郑家本来就是朝廷对付刘家的一只后手,对付刘家强大的水军,他们根本都没有什么招数和办法,只能用郑家这一头猛虎去对付他,谁知道这一头猛虎终究还是反了。
整个朝廷都明白和知道一点,郑家反了,并不是因为他们跟刘家之间的亲戚关系,而是因为利益关系,朝廷本来已经给郑家取下了很好的待遇,谁知道郑芝龙还是不肯接受。
郑家的造反几乎成为了压垮朝廷的最后一根稻草,所有的官员都感到绝望了,许多人上书建议,如果此刻不果断迁都,大明就要亡了。
但是崇祯皇帝十分的生气,他说道:“从太宗皇帝在此以后,我朝立足于此地二百多年,其中强敌无数,从未退缩过一步,此乃大明国门,亦为大明之命脉,退一步则国破家亡。”
崇祯皇帝他也是一个爱面子的皇帝,他爱面子,好大喜功,如果他在他任内居然迁都了,让他打着卷铺盖走人了,他什么面子都没有了,所以说,他说什么也不会同意迁都。
虽然说迁都,提出迁都的是这些臣子,他们能不顾自己的名声和生死,提出这样的建议,其实已经算是不错了。
要知道这是一个很容易背黑锅的建议,以后清算起来,人们只会说是你这帮当官的作死,大明的京城丢失,这是要负历史责任的,谁知道这些官员居然都敢提了,但是拍板的还是他皇帝,如果皇帝同意了才可以迁都。
只是崇祯皇帝他十分的煎熬,一旦迁都,离开这里,京城估计就是守不住了,眼前有这么庞大的军力,他都没有守住这一片地方,如果一旦退缩,大量的军队收缩,刘军或者建奴趁机席卷而来,就可以把他们粉碎了。
迁都以后虽然可以大大的改善他们不利的局面,但是这丢失祖宗留下来的京城,把太庙和祖庙都让给别人的罪名,不是他崇祯皇帝所能承担的起的,所以他断然的拒绝了,说什么也不肯同意迁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