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妖妖小说网>都市言情>电商穿越七零年代> 第559章 民工的贴心人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59章 民工的贴心人

为了节省空间,玉玉把纸箱子全部拆了折叠起来,十几摞纸箱子堆在一起,给人的感觉特别多,谁也不知道具体的数量,正好给悠悠提供了作弊的机会。

塑料袋不占空间,大大小小的塑料袋玉玉给整了一箱子,更没人知道数量。

娘俩很快商量出赠品的条件:十元以上赠个能提的塑料袋,五十元以上再赠个纸箱子。

悠悠在代销点里的小黑板上,用彩色的粉笔,写了醒目的赠品俩字,下面是领取条件。

没想到这小赠品还真有用,为了多领几个赠品,民工们无师自通,竟然学会了拼单,凑够五十元钱,才来采购。

其实五十元钱的拼单也容易,一套运动服就是35元,海魂衫3.50元,劳动裤7元,解放鞋3元,2元一双尼龙袜子,还有一些散碎的东西,稍微凑合一下,就够了。

拼单的民工有个默契,买运动服的要纸箱子,塑料袋够十元钱的给,多余的归炊事员。

悠悠家的代销点,人流量小了,可销量大增。特别是香烟,都是成条的买。每个民工队几十个人,烟民凑一起就是好几条。姥姥也从悠悠那里,又学了个新词:拼单。

姥姥拿货,姥爷算账,俩人就能忙的过来。

能提的塑料袋,别说民工喜欢了,就是工作组的人,也特别的喜欢,用它装资料,比牛皮纸的资料袋方便。

小李特意的过来购买塑料袋,姥姥不仅无偿的给了他们五百个塑料袋,还给他们送了五十个纸箱子,让他们装个人的物品。

有了纸箱子做收纳箱,工作组里顿时整洁了好多。

随后,姥娘又给指挥部送过去一些,不过数量没有工作组的多。指挥部的同志纳闷,问姥姥哪来这么多的塑料袋和空箱子。

姥姥告诉他们,为了方便民工,特意在深南订制的。指挥部的人大为感动,给代销点送了一面锦旗:民工的贴心人。

悠悠闲了下来,一个人跑到黄河大堤外面,可劲的收集盛开的槐花,今年韩屯吃食堂,根本没人钩槐花。五六华里的黄河大堤,连个人影都没有。

几千斤槐花收进来,悠悠忍不住的乐,几百万元到手,关键是提高了自己商城的名气。

滩区村庄的建设全面展开,地区建设局和县建设局临时抽调人员,对滩区村庄进行了实地规划,街道宅基定点定线。

原来的居住格局也重新打破,宅基重新分配。各村庄都是抓阄分宅基,关系好的共用一个阄,关系差的,即便是父子,也是各人抓各人的。

号码靠前的,先挑选宅基。号码靠后的,只能要最后剩下的。

各村多余的宅基,都是成方连片的集中在一起。这次重建有个统一的规定,男孩子十八岁才可以分宅基。

盖平房和盖楼不同,自己村的建筑队就能建,住不着没必要提前建。

宅基分配到位,建房就开始了。各家各户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,确定购买建材的数目,把钱交到村里,统一上报工作组。

工作组根据各村上报建材数目,全区调配,各种建材源源不断的运了过来。

这次滩区重建,农民的智慧得到了充分发挥。都想乘机多要宅基,特别是家中有成年男孩的。

建材供应充足而且价格便宜,建筑队也不用自己操心。尽管去年发大水,各家财产都受到了巨大损失,存款还是有一些。

自家没有找亲朋借,没有现钱借梁檩,千方百计的打兑,也要借机把房子建起来。

条件好的建完整的院子,主房配房加院墙一块建。条件差的只建主房,条件再差的先建配房,各种情况都有。

好多人家为了成年的儿子好找对象,给孩子建套完整的院子,自己只建配房。

别管先建什么房子,都是按照规划进行,整个村庄看过去,横平竖直,规规矩矩,高低一致。

清一色的砖瓦房,就连门窗的规格都是相同的,不过好多人家为了多建房子,根本不按窗户,还有的连门都没有。

在人们的心目中,门窗以后可以随时置办,建房可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,机会难得,最起码买砖瓦容易。

农村建房砖瓦是大头,滩区村庄护村林面积大,不缺梁檩,门窗可以自己做。

十五元的建筑费,人们都能接受,比起管饭的费用也不算高。建筑队能挣上钱,自己吃的差些也乐意。

各建筑队为了多挣钱,起早贪黑的干,还学会了流水作业,前一家留下几人扫尾,后一户开工打夯,建设进度非常的快。

其实根本不用打夯,垫村台时,经过大型的履带式拖拉机反复碾压,整个村台比七五年垫的黄河大堤都要结实。

可盖房打夯已经成为习惯,嘹亮高亢的打夯号子飘出好远,几个建筑队同时打夯,简直成了拉歌比赛,今人振奋。

一个村庄十几个建筑队同时开工,谁都想挣个先后和好孬。各建筑队都是血气方刚的壮劳力,垫村台飚着干,建房子都想出人头地。

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兴起的,滩区刮起了一股送锦旗的风。

给工作组送,给指挥部送,给建筑队送。村里送,各家各户也送。

做个锦旗十分容易,扯上二尺红棉布,缝上边就做好了。找人用油漆写上内容,再找根白木棍穿上,就算完成了。

工作组和指挥部收的锦旗多了,态度很淡定。各建筑队就比较重视了,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荣誉,收了锦旗挂到帐篷外,干劲更足。

锦旗成了民工帐篷的一大景观,火红的锦旗一目了然,远远的都能望到。谁家的多,谁家的少,成了民工们议论的新话题。

一面不到一元的锦旗,鼓舞了各建筑队的士气和干劲,加深了建筑队和村民的友谊,整个工地一片祥和。

上梁放鞭炮,搬家住新房也放鞭炮,每天都能听到“噼里啪啦”的鞭炮声,滩区村庄到处喜气洋洋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